工程力学专业坚守与发展-王同旭教授专访
作者:金沙js4399首页 日期:2020年08月17日 13:19 点击:
“勠力同心二十载,稳中求进开新篇”,在2020年山东科技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办学二十周年之际,为回顾工程力学专业创办历史,总结人才培养经验,弘扬专业精神,展示办学成就,特推出“工程力学专业办学二十周年”专栏系列报道,作为工程力学专业办学纪念。
本次报道我们采访了工程力学专业创办人之一、第二任系主任(2003-2012)王同旭教授为我们讲述工程力学专业发展初期那些事儿。
“工程力学”专业坚守与发展
曲折中前进—坚守“精品”初心
师资引进与人才培养
2003年,时任工程力学专业系主任的谭云亮教授因工作调整担任原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由我接任工程力学专业系主任。随后,潘立友、刘传孝、肖洪天三位老师由于工作调整,也相继调离工程力学专业。因此,引进和培养优秀的师资成为当时工作的重心之一。
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很多课程不得不请其他学院或院内其他专业的老师开课,有时都请不到,但我们坚持选择优秀教师的标准始终没有降低,严格选拔,宁缺毋滥。从2003年到2012年十年的时间,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相继从中科院、山东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引进了孙振武、赵同彬、程国强、杜烨、马志涛、张培森、杨坤等优秀的中青年人才,逐渐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有实力的专业教师队伍。
我们始终认为,只有不好的老师没有不好的学生。工程力学专业全体教师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始终坚持把本科教学及研究生教学放在各项工作的核心地位。新教师严格进行试讲环节才能站上讲台,在学院举办的7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工程力学专业青年教师获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3人次;代表学院参加校讲课比赛的4人次,获校二等奖2人次、优秀奖1人次;工程力学专业还荣获了学院第七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秀组织奖,工程力学专业教师师德师风和教学水平得到学院各届领导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
(2012年工程力学专业教师合影)
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优化
2003年,正值本专业办学第三年,首届2000级工程力学专业本科生进入了专业课学习阶段,如何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制定课程大纲、选择教材、配备优秀教师、保证教学质量以及安排生产实习、制定实习计划、建设实习基地等工作成为当时的重中之重;2004年进入了首届工程力学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阶段,学生的毕业和就业成了当时的工作重点,当时我们既信心满怀又压力重重,因为这是检验我们专业办学成果的重要体现。2004年夏季,工程力学2000级同学以50%的考研率和100%的一次就业率极大的提升了我们办学的热情与初心。
办学路上,我们始终本着将工程力学专业办成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精品”本科专业的初心,持续对工程力学专业培养计划及实施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和认真修订。为完善培养方案,我和力学系的老师们到山东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多个高校进行了调研。专业办学特色也由最初的矿山工程力学转变为兼顾土木、结构、交通等领域发展的“岩土力学”培养模式。遵循“强化基础、保证主干、精简必需、突出实践”的原则,我们适当压缩必修课程门数及学时数,相应地增加选修课程门数及学时数,优化调整课程分布,使培养方案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发展成效显现—努力“静待花开”
学生发展去向
自专业创办起,我们始终坚持把学生的就业和发展作为工作重心之一。付出终有回报,在十余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保持稳定,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其中2004-2012届一次就业率平均保持在90%以上、考研率平均在50%以上,其中由赵同彬老师担任班主任的工程力学2006届更是创造了71%的超高考研率。
随着专业办学特色的转变,毕业生就业去向也逐渐多样化,既有高校、科研院所,也有企事业单位和自主创业。截至2012年7月,继续攻读研究生的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就读于国内211和985等高校,如: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力学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专业多为工程力学专业,或者与工程力学相关的岩土工程、结构工程等,凭借扎实的力学理论基础,读研期间很多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到学校和老师的一致好评;选择直接就业的毕业生,凭借扎实的力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技能,在毕业后也逐渐成长为各自领域内优秀的工程师。
(2004-2012届工程力学专业毕业生发展去向统计)
学科建设
尽管在专业创办之初,我们失去了申报工程力学二级博士学位点的机会,但是我们深刻认识到学科是否设有一级硕士点,也将会直接影响专业招生质量和人才引进,同时也与学科能否吸引国家、地方以及学校更多的资源投入息息相关,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科的长期发展。
我们在已有的工程力学本科专业、工程力学硕士点和固体力学硕士点基础上,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在2011年成功申报并获批力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为学科建设进一步发展注入了动力。同年,工程力学学科又获批为山东省“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当时山东省内高校中只有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青岛理工大学获批建设。
未来发展寄语
专业发展寄语
我校的工程力学专业,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科研水平、学科平台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国际水平和国家级层次人才的优秀教师,在这方面还需要加大引进和培养;其次是争取早日成功申报力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这一点对本学科发展也至关重要。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同学寄语
专业办学20年来,力学专业出了很多杰出校友,除了他们自己的勤奋努力外,与力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或优势也有很大关系。力学的学生普遍拥有扎实的数学、力学基础,有较好的力学素养,善于从力学机理角度考虑问题,思考问题有深度有广度。此外,力学的学生都有较强的适应性,就业面广,发展潜力大,也是本专业的优势之一。
2012年6月起,我不再担任工程力学专业系主任,由年富力强的赵同彬副教授接任系主任,工程力学开启了专业发展的新篇章。作为一名老同志,我衷心祝愿我校工程力学学科发展的更加强大,祝愿工程力学专业的学子们在各行各业的岗位上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整理:工程力学专业办学二十周年筹备组 编辑:徐薇 邹建阳)